审判监督资讯,审判监督程序可以分为人民法院的监督、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以及当事人的申诉。
全国法院紧抓“公正和效率”,清理长期未结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机关报《人民法院报》刊文指出,人民法院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,必须将“公正与效率”这一主题落实到“为大局服务,为人民司法的各项执法办案中”,落实到“以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审判工作,助推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司法实践中”。
严查“人情往来”背后腐败实践中,“明礼暗贿”“形礼实贿”“礼贿不分”屡见不鲜,有的行贿人将贿赂行为冠以“人情往来”之名,试图模糊馈赠与行贿、收礼与受贿之间的界限。事实上,正常往来与以“人情往来”之名行贿赂之实有着本质区别。
检察机关将如何进一步做好民事检察监督,更好服务民生?新京报记者专访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厅(民事检察厅)厅长冯小光。冯小光介绍,过去五年,全国检察机关共提出抗诉2万多件,提出再审检察建议4万余件,受理民事执行监督案件25.9万余件,依法支持起诉16万多件,其中支持农民工起诉10.8万余件。
以检察建议促进检察监督制度创新发展最高人民检察院自2018年10月就校园性侵问题向教育部发出“一号检察建议”后,相继在规范司法审判、促进依法行政、完善社会治理、强化全民守法等方面又发出6个检察建议:2018年11月,就规范公告送达发出“二号检察建议”;2019年6月,就强化金融监管发出“三号检察建议”;2020年4月,就窨井盖管理发出“四号检察建议”;2020年7月,就防治虚假诉讼发出“五号检察建议”;2020年11月,就网络整治发出“六号检察建议”;2021年10月,就寄递安全问题发出“七号检察建议”。
公安部关于印发《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》的通知公安信访工作是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公安机关了解社情民意、听取意见建议、检验执法质效、维护群众权益的一项重要工作,是公安机关接受群众监督、提升执法水平、改进工作作风、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。
法不容情的难题该何去何从任何形式优良的执法,都可能陷入困境。长久以来,人们对实质正义的执著祈求,构成了公众法律情感的底色与基础。尽管现代法治的硬核几乎被公认为程序正义,但如何建构一种有效容纳公众情感的法律实施模式,依旧是聚讼纷纭的话题。法不容情与法亦容情的古老辩论,至今仍在延续,通过一个个鲜活案例,引发人们对法律根本问题的思考。
有的会议举办者是出于学术的动机举办学术会议,比如想通过一次会议推出某个研究议题,引起广泛的关注,或是试图在某领域中打造举办者的“霸主”地位,引领研究的趋势,或是想“秀肌肉”,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会议推而广之,昭告天下。
《关于统一法律适用加强类案检索的指导意见(试行)》的理解与适用2020 年 6 月 1 日,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802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《关于统一法律适用加强类案检索的指导意见(试行)》(法发〔2020〕24 号,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自 2020 年 7 月 31 日起实施。《意见》在总结全国部分法院有益探索经验的基础上,进一步完善了类案检索机制,围绕类案的界定、类案强制检索的适用情形、检索平台、检索范围和顺序、结果运用、法官回应、法律适用分歧解决等问题,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,对规范法官裁判权行使、统一法律适用等将发挥积极作用。现就《意见》的起草背景和过程、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等予以说明。
比犯罪更可怕的是不受限制的国家权力“自从有刑法存在,国家代替受害人施行报复时开始,国家就承担着双重责任:正如国家在采取任何行为时,不仅要为社会利益反对犯罪者,也要保护犯罪人不受被害人的报复。现在刑法同样不只反对犯罪人,也保护犯罪人,它的目的不仅在于设立国家刑罚权力,同时也要限制这一权力,它不只是可罚性的缘由,也是它的界限,因此表现出悖论性:刑法不仅要面对犯罪人保护国家,也要面对国家保护犯罪人,不单面对犯罪人,也要面对检察官保护市民,成为公民反对司法专横和错误的大宪章。”
据辽宁省纪委监委5月22日消息,辽宁省委巡视组原组长张秋波涉嫌严重违纪违法,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。